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知识图谱分析

梁军霞, 唐贺利, 郑美媛, 刘玉洁

梁军霞, 唐贺利, 郑美媛, 刘玉洁.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知识图谱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8): 18-23, 30. DOI: 10.7619/jcmp.20230038
引用本文: 梁军霞, 唐贺利, 郑美媛, 刘玉洁.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知识图谱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8): 18-23, 30. DOI: 10.7619/jcmp.20230038
LIANG Junxia, TANG Heli, ZHENG Meiyuan, Liu Yujie. Analysis in knowledge grap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8): 18-23, 30. DOI: 10.7619/jcmp.20230038
Citation: LIANG Junxia, TANG Heli, ZHENG Meiyuan, Liu Yujie. Analysis in knowledge grap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8): 18-23, 30. DOI: 10.7619/jcmp.20230038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金项目: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2021399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刘玉洁, E-mail: enwih03@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256.23;R737.9

Analysis in knowledge grap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based on CiteSpace

  •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年1月—2022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研究现状、热点,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

    方法 

    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22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有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5.8. R1对文献所涉及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开展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结果 

    纳入文献共计325篇, 2000—2019年中医药治疗领域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后有所下降; 发文数量最多的4所机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均为23篇; 该领域存在诸多研究团队,但不同地区的团队间欠缺交流合作; 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从恩朝、姚嘉良,均为23篇,且来自同一个合作群; 高频关键词为乳腺癌、逍遥散、中药治疗、妇科癌症,并形成抑郁障碍、中医证候、中药治疗等多个聚类; 医疗大数据下中医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以及中医药对内分泌系统生化指标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增多。

    结论 

    知识图谱分析显示2000年1月—2022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研究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但跨团队、跨地域的合作较少; 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转向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大数据分析及中医药对生化指标的调节作用等方面。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ot spots of researches on depression af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 from January 2000 to February 2022, and to draw a visualized knowledge graph.

    Methods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depression af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from January 2000 to February 2022 in databases such as CNKI and Wanfang were retrieved. CiteSpace 5.8. R1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involved in the literatures, and a knowledge graph was drawn.

    Results 

    A total of 325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and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howed an upward trend from 2000 to 2019, and then followed by a decrease trend; the top four institution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shed literatures were 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ntal Health Center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Ren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23 published literatures for each institution; there were many research teams in this field, but there was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eam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author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shed literatures were Cong Enchao and Yao Jialiang, both of them published 23 literatures, and they also came from the same collaborative group;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cluded breast cancer, Xiaoyao Powd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gynecological cancer, and multiple clusters were formed, including depression disorder,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big data, there were increases in meta-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literatures on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biochemical indicators such as endocrine hormones.

    Conclusion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earches on depression af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 is in a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January 2000 to February 2022, and multiple research teams have been formed, but there is lack of cross-team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is gradually shifting towards big data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biochemical indicators.

  •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女性发生乳腺癌后易伴发情绪障碍,尤以抑郁最为常见[1]。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沉、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心理疾病,可增加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故应对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高度重视[2]。研究[3-4]表明,中医药可通过多靶点作用于抑郁的病理环节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应,且副作用较小。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研究文献开展了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以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文库类型为期刊,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22年2月,检索词为“乳腺癌/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抑郁”。知网选择“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文献分类目录进行检索,获得296篇期刊文献。万方选择“中国医学”类文献进行检索,获得212篇期刊文献。经阅读文献的文题、摘要、正文等信息后,人工筛除未达到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325篇,并将其导出为Refworks格式,再行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筛选流程见图 1

    图  1  文献筛选流程图

    纳入标准: ①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为研究内容的中文文献; ② 2000年1月—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排除标准: ①行业指南等与主题不符的文献; ②作者、卷号等信息不完整的文献; 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采用NoteExpress及Excel 2019对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发文数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 5.8.R1对Refworks格式文献进行转换,并经作者、机构的共现分析来了解这一领域的合作情况,经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以及对突现词变化的观察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参数设定: 时间设置为2000年1月—2022年2月,时间切片为1年; 节点阈值(TopN)中,作者、机构TopN均为50,关键词TopN%为10%。

    对2000年1月—2022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2000—2019年该领域发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而后逐渐下降; 2000—2010年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发文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年均发文数量约3篇; 2011—2019年,该领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年均发文数量约22篇,其中2019年发文数量达到峰值(47篇),此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有所降低, 2020、2021年发文数量分别为36、29篇。见图 2

    图  2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发文趋势图

    采用CiteSpace 5.8. R1对核心作者和其合作群开展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该图谱由227个节点、254条连接线组成,图谱密度为0.009 9; 图谱每个节点表示1名作者,节点数表示发文作者人数,节点间的连线反映合作情况,共线密度反映合作的紧密度。结果显示,存在多个大小不一的聚类,提示这一领域存在多个作者合作群; 研究文献共包括227名作者,其中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者有13名,主要集中于4个合作群,代表作者分别为从恩朝、于明薇、高秀飞、刘展华; 以高秀飞为代表的合作群的发文作者最多,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者有3名,节点间连线多且密度大,说明内部合作紧密; 以姚嘉良为代表的合作群的作者数较少,但发文数量囊括前5名,其中从恩朝、姚嘉良发文数量最高,均达到23篇,其次是李鹤,发文数量20篇。结果还显示各团队间的合作较少,信息资源未实现共享和充分利用,导致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取得明显突破。见图 3表 1

    图  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表  1  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的作者名单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1 从恩朝 23 8 吕晓皑 3
    2 姚嘉良 23 9 刘展华 3
    3 李鹤 20 10 王蓓 3
    4 田建辉 19 11 念家云 3
    5 于明薇 5 12 肖彬 3
    6 高秀飞 4 13 杨婧 3
    7 王笑民 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机构数据进行整理后,绘制机构合作图谱,图谱由127个节点、58条连接线组成,密度为0.007 2; 图谱每个节点表示1所研究机构,节点大小反映机构发文数量,节点间连线反映合作情况。结果显示,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较多,但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多,且合作多出现在同一地区的医院或大学之间; 纳入机构共128所,其中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的有9所,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均为23篇,其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数量为7篇。见图 4表 2

    图  4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机构合作图谱
    表  2  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的机构名单
    序号 机构 发文数量/篇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3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23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3
    4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23
    5 北京中医药大学 7
    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3
    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
    9 湖南中医药大学 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CiteSpace 5.8. R1对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为确保统计结果准确,将同义词进行合并,例如将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统称为乳腺癌,获得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由338个节点、558条连接线组成,图谱密度为0.009 8, 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频数,节点间连线反映共现情况。结果显示,频数≥10次的关键词有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关键词是乳腺癌(212次),其次是逍遥散(33次)。见图 5表 3

    图  5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  3  频数≥10次的关键词名单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数/次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数/次
    1 乳腺癌 0.71 212 9 抑郁症 0.67 17
    2 逍遥散 0.17 33 10 手术治疗 0.67 17
    3 中药治疗 0.31 23 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0.25 14
    4 妇科癌症 0.31 23 12 精神疾病 0.21 14
    5 生活质量 0.29 21 13 临床疗效 0.35 12
    6 中医药 0.79 20 14 中医证候 0.19 12
    7 癌因性疲乏 0.14 20 15 中医情志护理 0.09 11
    8 情志异常 0.24 19 16 内分泌治疗 0.18 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其模块性值为0.850(>0.3), 轮廓性值为0.979(>0.7), 表明聚类结构较好,内部同质化较高; 图谱中颜色相同表示1个聚类,本研究显示前13个聚类,每个聚类均由若干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构成,其中规模最大的聚类(数值63)为#0, 主要调查研究乳腺癌伴发抑郁患者的睡眠情况; 轮廓值最大的聚类(数值1)为#0、#6、#10, 主要研究健脾益肾、中医情志护理、八段锦锻炼等中医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患者癌因性疲乏、负面情绪的干预效果。见图 6表 4

    图  6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表  4  关键词聚类分析标签
    聚类ID 规模 轮廓值 年份 标签(LLR)
    #0 63 1.000 2015 焦虑; 抑郁; 乳腺癌; 抑郁障碍; 失眠
    #1 34 0.945 2013 抑郁障碍; 中医药; 中医药治疗; 髓系抑制细胞; 免疫重塑
    #2 28 0.997 2015 内分泌治疗; 临床疗效; 养阴疏肝汤; 三苯氧胺; 类围绝经期综合征
    #3 24 0.945 2014 情志疗法; 生活质量; 团体治疗; 心理干预; 穴位贴敷
    #4 23 0.987 2016 中医证候; 化学疗法; 系统综述; 求合
    #5 20 0.981 2008 抑郁状态; 生存质量; 音乐电疗; 乳房重建; 电针治疗
    #6 15 1.000 2015 癌因性疲乏; 康复期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健脾益肾; 疏肝通络法
    #7 14 0.940 2012 抑郁症; 加味逍遥丸; 氟西汀; 甘麦大枣汤
    #8 13 0.989 2009 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 情志异常; 逍遥散; 抑郁
    #9 11 0.959 2013 临床研究; 围绝经期综合征;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安更汤; 类更年期综合征
    #10 10 1.000 2017 乳腺癌根治术; 中医情志护理; 八段锦锻炼; 中医情志负面情绪
    #11 8 0.992 2014 临床观察; 老年患者; 张代钊; 他莫昔芬; 子宫内膜增厚
    #12 8 0.966 2019 中医体质; 肿瘤复发; 肿瘤转移; 围绝经期; 中医疗法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分别以文献发表年份、聚类ID为X轴、Y轴,绘制2000年1月—2022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领域研究的主题变化。结果显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大数据下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效果及中医药对患者内分泌激素等指标的影响等方面。见图 7

    图  7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突现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从突现词的演变来看,早期(2000—2008年)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中期(2009—2015年)以探讨乳腺癌术后抑郁患者应用中医药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及用药安全性为主; 晚期(2016—2022年)以中医辨证论治及施护和Meta分析为主。2017—2022年出现的突现词有穴位贴敷、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癌因性疲乏、中医情志护理、Meta分析。2019年后,穴位贴敷、生活质量、中医证候、中医情志护理均排除在突现词行列外,而癌因性疲乏、Meta分析则一直为出现频率较高的突现词,尤其是Meta分析出现时间最晚,但却成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领域探讨的焦点。见图 8

    图  8  引用爆发最强的前20个突现词分析图谱

    抑郁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5]显示,有42.73%的乳腺癌患者并发抑郁。既往对于乳腺癌后抑郁通常采取氟西汀等西药进行治疗,但因治疗靶点单一,故无法获得较佳的抗抑郁效果,且长期使用易出现诸多副作用。近年来,运用中医治疗乳腺癌后抑郁逐渐受到临床关注。抑郁属中医学“郁证”范畴,认为肝郁则气血失常、痰瘀内生、心神失宁,遂发为郁证。郁证迁延日久,可累及心、脾、肾,形成肝郁脾虚、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证型[6]。研究[7-8]表明,中医药具有多靶点治疗效应、副作用小等优势,相较于西医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效果更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 2000年1月—2022年2月相关文献的发表量共计325篇,基数并不高。文献发表量最多的年份为2019年(47篇), 2020、2021年文献发表量较2019年有所下降,可见此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相对滞后,有待更充分的、系统的分析研究。

    对发文作者开展分析,结果发现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者有13名,主要集中在以姚嘉良、于明薇、高秀飞、刘展华为代表的4个团队,团队内合作紧密。各团队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姚嘉良团队[9]认为,肿瘤后伴发抑郁的根本原因是气血郁滞,通过调节少阳气机,促使气血流畅,形神统一,从而可解郁祛疾; 于明薇团队侧重于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和抑郁、疲乏和睡眠状况之间的关系,可为抑郁的干预性研究提供前期依据[10]; 高秀飞团队[11]主要侧重于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乳腺癌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机制及相应治疗方案,认为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是乳腺癌后抑郁发生的主要机制,西医治疗方面多建议采用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药物,而中医方面则强调抑郁发生与情志失调有关,证型多见肝郁脾虚证,可进行疏肝健脾治疗; 刘展华团队侧重以中医辩证法为原则对乳腺癌后抑郁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抗抑郁效果较佳。

    分析发现纳入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域,可能与上述地域研究机构科研能力较强有关。此外,还可能与上述地域乳腺癌发生率逐年升高有关[12], 故乳腺癌及相关合并症方面的研究受到该城市研究机构的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多个机构进行此领域研究,通常为同一地区的医院或大学之间各自为群,团队间联系较少。然而,同一地区大学及医院因具有地理优势,交流更为方便,故也易形成合作群[13]

    对关键词开展分析发现,频数排在前3位的关键词(非乳腺癌名词)为逍遥散、中药治疗、生活质量。中医药物尤其是逍遥散在肝郁脾虚证中较常使用,其作为和解剂,有疏肝解郁之功效,在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14]。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回归正常生活,故临床常将生活质量作为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时间线图和突现词分析可用于对该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进行体现[15]。通过分析可知,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16-17]表明,将Meta分析用于疾病疗效的综合分析中,可推动临床更好地治疗疾病。Meta分析发现,柴胡类方对肿瘤相关抑郁或单发抑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8-19]。但此类研究多因文献选择偏倚而使获得结论的可靠性有所欠缺,故有待后期选择更高质量的文献做进一步研究。王冰等[20]研究表明,肝失疏泄法可对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起到有效调节作用,从而促使其情绪得到良好控制。但目前尚未充分明确中医药发挥抗抑郁效应及对内分泌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具体机制,故从动物实验探讨中医药对乳腺癌后抑郁患者内分泌激素或其他生化指标的调节作用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 ①研究数据来自近20年知网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的中文文献,其他主流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等未涉及,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 ②检索文献时输入主题词进行检索,提高了查准率,但可能造成文献检索不全。

  • 图  1   文献筛选流程图

    图  2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发文趋势图

    图  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图  4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机构合作图谱

    图  5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  6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图  7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图  8   引用爆发最强的前20个突现词分析图谱

    表  1   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的作者名单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1 从恩朝 23 8 吕晓皑 3
    2 姚嘉良 23 9 刘展华 3
    3 李鹤 20 10 王蓓 3
    4 田建辉 19 11 念家云 3
    5 于明薇 5 12 肖彬 3
    6 高秀飞 4 13 杨婧 3
    7 王笑民 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发文数量不低于3篇的机构名单

    序号 机构 发文数量/篇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3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23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3
    4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23
    5 北京中医药大学 7
    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3
    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
    9 湖南中医药大学 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频数≥10次的关键词名单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数/次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数/次
    1 乳腺癌 0.71 212 9 抑郁症 0.67 17
    2 逍遥散 0.17 33 10 手术治疗 0.67 17
    3 中药治疗 0.31 23 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0.25 14
    4 妇科癌症 0.31 23 12 精神疾病 0.21 14
    5 生活质量 0.29 21 13 临床疗效 0.35 12
    6 中医药 0.79 20 14 中医证候 0.19 12
    7 癌因性疲乏 0.14 20 15 中医情志护理 0.09 11
    8 情志异常 0.24 19 16 内分泌治疗 0.18 1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关键词聚类分析标签

    聚类ID 规模 轮廓值 年份 标签(LLR)
    #0 63 1.000 2015 焦虑; 抑郁; 乳腺癌; 抑郁障碍; 失眠
    #1 34 0.945 2013 抑郁障碍; 中医药; 中医药治疗; 髓系抑制细胞; 免疫重塑
    #2 28 0.997 2015 内分泌治疗; 临床疗效; 养阴疏肝汤; 三苯氧胺; 类围绝经期综合征
    #3 24 0.945 2014 情志疗法; 生活质量; 团体治疗; 心理干预; 穴位贴敷
    #4 23 0.987 2016 中医证候; 化学疗法; 系统综述; 求合
    #5 20 0.981 2008 抑郁状态; 生存质量; 音乐电疗; 乳房重建; 电针治疗
    #6 15 1.000 2015 癌因性疲乏; 康复期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健脾益肾; 疏肝通络法
    #7 14 0.940 2012 抑郁症; 加味逍遥丸; 氟西汀; 甘麦大枣汤
    #8 13 0.989 2009 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 情志异常; 逍遥散; 抑郁
    #9 11 0.959 2013 临床研究; 围绝经期综合征;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安更汤; 类更年期综合征
    #10 10 1.000 2017 乳腺癌根治术; 中医情志护理; 八段锦锻炼; 中医情志负面情绪
    #11 8 0.992 2014 临床观察; 老年患者; 张代钊; 他莫昔芬; 子宫内膜增厚
    #12 8 0.966 2019 中医体质; 肿瘤复发; 肿瘤转移; 围绝经期; 中医疗法
    下载: 导出CSV
  • [1] 吴秋平, 徐栋, 吕超然, 等. 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重庆医学, 2022, 51(2): 326-330.
    [2] 吕京, 许桂峰, 陈洪杰, 等. 乳腺癌化疗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20, 46(6): 706-708.
    [3] 刘海勇, 樊艳, 郭琪, 等. 坤泰胶囊对乳腺癌术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 47(2): 370-372, 39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YJ202002051.htm
    [4] 杨小娟, 叶凯, 尚荣国, 等. 从"痰郁"论治乳腺癌抑郁症[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9): 1858-18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ZY201909019.htm
    [5] 阿卜杜瓦热斯·艾尔肯, 苏比努尔·阿布来提, 帕孜来提·艾尼瓦, 等. 461例乳腺癌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实用预防医学, 2022, 29(3): 307-3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YY202203013.htm
    [6] 柳雪, 李慧杰, 李秀荣. 乳腺癌相关性抑郁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4): 2219-222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XYY202104106.htm
    [7] 熊朝月, 周敏, 何小芳, 等. 基于超声特征联合临床资料的预测模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12): 14-18, 22. doi: 10.7619/jcmp.20220195
    [8] 吴静远, 许博文, 李杰,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方治疗抑郁相关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 28(10): 766-774.
    [9] 姚嘉良, 刘海涛, 赵外荣, 等. 从少阳为枢论治肝癌合并抑郁[J]. 中医学报, 2021, 36(2): 289-29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ZK202102016.htm
    [10] 马云飞, 孙旭, 念家云, 等. 康复期乳腺癌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9, 32(12): 46-49.
    [11] 高秀飞, 朱翔贞, 曹志坚, 等. 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初探[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3(2): 122-130.
    [12] 林菲, 王倩, 朱晓云. 2002—2015年上海市金山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J]. 中国肿瘤, 2021, 30(4): 268-2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LU202104004.htm
    [13] 魏锦强, 曾宪中, 曹学伟, 等.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视化分析[J]. 中医药导报, 2021, 27(8): 154-159, 184.
    [14] 任思锜, 赵峰, 虞鹤鸣. 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21, 49(4): 112-1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XB202104023.htm
    [15] 唐琍萍, 龚星星, 陈晴晴, 等. 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13): 3658-3666.
    [16]

    HAYDEN J A, ELLIS J, OGILVIE R, et al. Some types of exercise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s in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network meta-analysis[J]. J Physiother, 2021, 67(4): 252-262.

    [17] 张霞, 刘中洋, 张玲, 等.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伴焦虑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meta分析[J]. 华西医学, 2020, 35(1): 28-34.
    [18] 王玥, 栗枭杰, 吕鹏, 等. 柴胡类方对比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肿瘤相关抑郁Meta分析[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 35(2): 75-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ZY202102017.htm
    [19] 覃凤飞, 郭东霖, 邱汉波, 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肿瘤相关抑郁症的Meta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3): 385-39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JZA202203016.htm
    [20] 王冰, 孙士玲, 周思雨, 等. 肝失疏泄对化疗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21, 38(8): 41-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XN202108005.htm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杨银成,李贺,王玉玺,张明政. 归脾汤加逍遥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癌症进展. 2025(01): 103-106 . 百度学术
    2. 王丽君.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对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18): 231-233 . 百度学术
    3. 徐梦姗,刘侠,岳亚丽,张昭,陈安玥,毛杨. 黄芪桃红汤联合姑息化疗治疗乳腺癌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 2024(11): 1508-1511 . 百度学术
    4. 张素卿. 老年抑郁症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研究进展. 名医. 2024(13): 81-83 . 百度学术
    5. 刘琪升,王朝娜.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精神病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心理月刊. 2023(17): 32-34+13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8)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2
  • HTML全文浏览量:  66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1-05
  • 修回日期:  2023-03-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5-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