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加味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刘万宝, 刘颖苏

刘万宝, 刘颖苏. 葛根汤加味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21): 69-72. DOI: 10.7619/jcmp.202021020
引用本文: 刘万宝, 刘颖苏. 葛根汤加味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21): 69-72. DOI: 10.7619/jcmp.202021020
LIU Wanbao, LIU Yingsu. Effects of supplemented Gegen Decoction on vertigo symptom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21): 69-72. DOI: 10.7619/jcmp.202021020
Citation: LIU Wanbao, LIU Yingsu. Effects of supplemented Gegen Decoction on vertigo symptom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21): 69-72. DOI: 10.7619/jcmp.202021020

葛根汤加味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W2016EWQT36)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刘颖苏, E-mail: Liuyingsudlxzm@126.com

  • 中图分类号: R274.9

Effects of supplemented Gegen Decoction on vertigo symptom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汤加味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眩晕症状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76例C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葛根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椎基底动脉参数。 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阻力指数、椎基底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联合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SA患者采用葛根汤加味治疗,可扩大椎基底动脉血管内径,降低血液黏度及循环阻力,加快血流速度,缓解眩晕症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ed Gegen Decoction on vertigo symptom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 Methods A total of 76 patients with CS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ed group according to the lottery method, with 3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 and the combined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pplemented Gegen Deco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 hemorheology indexes and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mbination group was 92.1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3.68%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level, resistance index,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ameter,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total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level and resistance index of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Supplemented - Gegen Decoction for patients with CSA can enlarge the inner diameter of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vessels, reduce blood viscosity and circulation resistance, accelerate speed of blood flow, and relieve symptom of vertigo.
  • 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常会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下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 从而产生“头皮塌陷综合征”[1]。颅骨缺损影响患者头颅外观, 同时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引起精神、性格改变,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目前治疗颅骨缺损的主要手段为颅骨修补术, 能够使颅骨缺损处的脑组织得到有效保护, 改善神经功能, 同时修复外观达到整形效果[3]。钛网作为缺失颅骨的替代物, 较少出现组织材料方面排异反应,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在颅骨修补术中得到广泛应用[4]。本研究分别采用二维钛网人工塑型及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 观察美容外观改善情况, 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45例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导致额颞部颅骨缺损的患者资料。其中应用三维塑形钛网行颅骨成形术29例(观察组), 男20例, 女9例; 采用二维钛网人工塑型修补16例(对照组), 男11例, 女5例。2组年龄、性别、平均骨窗大小、颅骨缺损时间、扩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x±s)
        一般资料 观察组(n=29) 对照组(n=16)
    年龄/岁 37.1±5.9 37.3±6.2
    20 11
    9 5
    骨窗面积/cm2 121.0±12.4 123.0±15.2
    颅骨缺损时间/d 52.0±3.5 51.0±3.8
    GOS-E评分/分 7.0±0.6 7.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观察组术前利用颅骨CT三维成像, 采用电脑三维塑型出钛网形状, 严格进行硬脑膜外分离, 对于颞肌标出大致范围。遵循颞肌下分离原则, 将颞肌侧翻暴露, 从侧方较厚的颞肌下分离出硬脑膜, 侧翻扩大分离, 使用剪刀或小功率电凝, 通过颞肌收缩逐步暴露间隙, 骨窗缘完全暴露, 三维钛板完全贴合骨窗缘, 钛钉四周固定, 额部2~3枚钛钉加固固定, 伸拉皮瓣, 将颞肌重构附着点, 将颞肌上缘用缝线固定于钛网上, 硬脑膜和钛网多点悬吊, 置皮下引流管接负压引流, 使用2-0或3-0可吸收缝线每5 cm一段连续皮下缝合, 皮肤吻合器缝合头皮。对照组使用普通二维钛网, 人工塑形成合适的大小形态, 钛钉四周固定, 悬吊硬脑膜, 皮下置引流管。术后治疗相同, 常规抗炎、止血、预防癫痫治疗, 48 h内拔除引流管, 定期换药, 12~14 d拆线。

    依据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结合其对外观的心理需求, 制订美容外观满意度指标: ①对称性心理需求: 颅骨修补侧和健侧头型对称性, 有无局部突起或凹陷, 计算对称例数。②术侧颞肌塌陷: 见颞肌塌陷, 局部隆起, 张口受限, 咀嚼功能影响。③头皮感染及线结外露。④钛板翘起或外露。⑤皮下积液积血。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检验水准以α= 0.05;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随访3个月, 观察组颅骨修补侧和健侧头型对称29例, 颞肌塌陷1例; 对照组颅骨修补侧和健侧头型对称12例, 颞肌塌陷4例, 头皮感染6例, 线结外露5例, 钛网翘起、外露3例, 皮下积液3例。2组美容满意度相关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颅骨成形术是治疗颅脑外伤、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及脑肿瘤等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常用方法, 可纠正颅骨缺损所引起的颅骨缺损综合征, 对脑组织起到机械保护作用, 改善神经功能及达到美容效果。目前, 由于创伤造成的颅骨缺损患者行修补术的指征主要有: ①颅骨缺损直径大于3 cm; ②缺损部位有碍美观; ③存在颅骨缺损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等症状, 或有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影响生活[5]。临床所用修补颅骨材料主要分为人工合成颅骨替代材料和自体颅骨。颅骨替代材料中, 钛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生物退变性, 组织反应性较小, 固定操作简便, 术后并发症少, 广泛应用于临床。钛网可单独使用, 或与其他合成材料一起使用, 以加强修复假体强度。钛网塑型有人工塑型和电脑三维塑型。目前使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多为塑型钛网, 钛金属合金具有较高的综合强度和可塑性, 且无腐蚀性和炎性, 具有感染风险较低、排斥性小、符合颅骨生理弧度等优势[6]。三维塑形钛网提高了颅骨塑形的精准度, 贴合更紧密, 使颅骨缺损达到解剖修复, 更具美观性。影响整形美观性主要和颅骨修补的相关并发症有关, 如感染、材料松动、皮下积液、硬膜外血肿、癫痫和排异反应。

    颅骨成形术相对成熟, 简单易操作, 但术后仍存在15.0%~36.5%的并发症发生率[3], 主要包括术后切口或颅内感染、癫痫、皮下积液、骨吸收、皮瓣坏死、脑脊液漏、颅内出血和过敏反应等。从整形美容角度出发, 恢复对称性形态, 保护颞肌功能, 预防和降低各类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是衡量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术中要严格解剖层次分离, 实现颅骨、颞肌及头皮各层解剖复位, 减少创伤, 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①尽量暴露骨窗边缘, 保证硬脑膜完整, 避免硬膜下脑组织过度牵拉损伤及颞肌过度损伤。对于颞肌事先标出大致范围, 采用颞肌侧翻暴露, 从侧方较厚的颞肌下分离至硬脑膜, 再侧翻颞肌扩大分离, 使用剪刀或小功率电凝, 通过颞肌收缩逐步暴露间隙, 将颞肌连同皮瓣一起掀起。②术中采用硬脑膜与钛网悬吊, 皮下放置负压吸引, 减少皮下积液和积血的发生。相关研究[7]报道术后放置引流管24~48 h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传统观点认为修补材料松动主要原因有材料与骨窗缘贴合不严密、修复材料偏大以及固定螺钉松动[8]。建议钛钉沿周边每隔5 cm使用1枚并采用额部多枚钛钉加固固定(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无钛网松动翘起发生), 钛网颅骨成形术后一旦额部钛钉松动翘起, 将影响美观。④在未行颅骨修补前, 颞部颞肌由于缺少颅骨附着点, 会回缩成团, 影响咀嚼功能, 术中将颞肌展开后于钛网上固定数针, 重构颞肌附着点, 能有效防止颞肌塌陷, 改善咀嚼功能。⑤在缝合帽状腱膜时采用可吸收线分段连续缝合, 可以减少线结数量, 实现头皮对齐, 减少线结反应。有研究[[9-11]认为线结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以下方面: 使用丝线缝合帽状腱膜时没有对齐切口, 导致线结位于皮肤中; 缝合帽状腱膜使用粗丝线、打结多、残留线长; 与个人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容易发生排异、排斥反应, 此类反应为Ⅳ型变态反应。本实验组中每隔5 cm一段行连续帽状腱膜缝合, 并将可吸收线的线结打在内面, 因而无线结反应和外露; 皮肤吻合器使用的是不锈钢缝合钉, 组织反应较小, 避免了丝线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缝合钉进人皮肤的深度基本不到皮下组织, 不会对头皮血供产生影响, 从而有利于切口愈合, 同时操作简单, 无需打结, 数分钟就可完成缝合, 且拆钉简便。

    去骨瓣减压术后导致的颅骨缺损由于后期大气压与颅内气压不平衡造成局部塌陷, 长期可能损害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不利于术后恢复。行颅骨修补术不仅能够满足美容要求, 恢复颅腔的密闭性和生理结构, 保护脑组织, 还可以改善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 有减少并发症, 进一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后期综合康复的信心, 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三维塑型钛网是依据颅骨的生理解剖结构重建, 能够为颅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提供有利条件。在合适条件下, 早期颅骨修补可以改善脑功能。在术后1~3个月进行颅骨修补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脑组织的二次损害, 降低颅内血肿、皮下积液和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3]

    综上所述, 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从解剖层侧分离, 可基本实现颅骨、颞肌及头皮各层解剖复位, 患者美容满意度较高。

  • 冯晓东, 柴仪. 电针调补髓海法配合手法及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 2018, 36(4): 170-173.
    潘明柱, 荣兵. 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5): 658-661.
    张景春. 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颈肩疼痛的疗效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 18(z1): 78-8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9-2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59-62.
    李亚军, 李盛华, 吴锦秋, 等. 中医针刺与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8, 31(3): 143-145.
    程浩文, 师彬, 王涛, 等.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颈椎活动度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 18(11): 2127-2131.
    王艳俊, 罗新明, 王少展, 等. 化痰通络汤联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SOD、NSE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3(1): 42-45

    , 55.

    王楠, 唐田. 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 27(8): 84-88.
    丁勇. 复方葛根汤加减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J]. 中医学报, 2018, 33(7): 1220-1225.
    罗权, 曾嘉涛, 黄蕾, 等. 针推联合葛根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的缓解作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2): 97-99.
    谢斌, 李慧, 傅金汉, 等.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3): 621-623.
    张婧懿, 卞策, 郑宇蕾, 等. 葛根汤联合推拿治疗42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 2017, 34(4): 83-85.
    郎海涛, 李喜梅. 桂枝加葛根汤辅助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J]. 四川中医, 2018, 36(9): 145-147.
    李明, 姚文平. 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比较[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8, 27(6): 357-360.
    刘宇. 葛根汤加减联合温针灸对颈椎病患者疼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9, 32(22): 113-114.
    覃仕化, 陈伟.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 33(11): 64-66.
    刘浩, 郭永林. 白芍甘草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9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5): 89-90.
    曹舜, 丁洪伟. 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1): 134-135.
    陈桃红, 陈永华, 陈素容, 等. 针灸联合桂枝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7): 152-153.
    王淑卿. 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 中医杂志, 2009, 50(3): 236.
  • 期刊类型引用(34)

    1. 魏旭霞,宋丹丹,赵旭. 基于思维导图构建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新生儿的协作式“零缺陷”护理模式. 河南医学研究. 2025(03): 563-565 . 百度学术
    2. 张煜晶,王娟,李丽颖,卓瑞燕. 抚触联合三阶梯俯卧位干预在早产儿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中的应用. 福建医药杂志. 2024(01): 176-178 . 百度学术
    3. 齐娟. 袋鼠式护理配合婴儿抚触对新生儿睡眠的影响.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04): 72-74 . 百度学术
    4. 曾慧芳. 趣味视频示范联合抚触护理干预对肺炎患儿呼吸循环状况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24(18): 189-192 . 百度学术
    5. 陈小玲,姚小琴,颜惠萍,吴明锦,施月菊. 改良俯卧位通气联合按摩抚触在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24(30): 65-68 . 百度学术
    6. 林梅莲,商孟芳. 非语言性沟通联合预警护理模式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婴幼儿哭闹频率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11): 2504-2506+2510 . 百度学术
    7. 许丹萍,叶严丽. 基于发展性照护的多维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应激反应、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医药科学. 2023(10): 129-132 . 百度学术
    8. 张婷.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 妇儿健康导刊. 2023(24): 148-150 . 百度学术
    9. 郑红娟. 音乐疗法结合安抚、抚触护理对眼科疾病患儿抗拒情绪及配合度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02): 154-156 . 百度学术
    10. 兰海利,姜艳丽,连金利. 体位护理对肺炎新生儿痰液排出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01): 136-138+141 . 百度学术
    11. 左广霞,高香花,李晓燕. 以治疗性抚触为主的康复干预应用于重症肺炎BAL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疗养医学. 2022(06): 617-619 . 百度学术
    12. 阎洁,程功梅. 早期口腔运动训练联合新生儿抚触在晚期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医药导报. 2022(13): 181-184 . 百度学术
    13. 陈燕琼. 早期抚触支持护理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生理性黄疸的影响研究. 中外医疗. 2022(07): 127-131 . 百度学术
    14. 刘佩. 体位变换联合抚触护理对肺炎新生儿奶摄取量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基层医学论坛. 2022(26): 88-90 . 百度学术
    15. 张红利,张慧,王金永. 协同干预模式对产科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结果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刊. 2022(16): 60-63 . 百度学术
    16. 付延霞,王丽,孟芳铭,胡莹莹,王晓辉. 康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01): 111-113 . 百度学术
    17. 吴颖,鲁金金. 抚触联合童趣化健康教育对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影响. 社区医学杂志. 2021(05): 305-309 . 百度学术
    18. 朱红丹. 抚触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心理运动功能、智能发育的影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06): 759-760 . 百度学术
    19. 李敏. 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进展及前景.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4): 3534-3536 . 百度学术
    20. 赵小佳,唐金草,刘玲玲. 循证药学联合抚触护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4): 4583-4585 . 百度学术
    21. 徐传艳. 细节及舒适护理联合支气管肺炎排痰仪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10): 86-88 . 百度学术
    22. 林少芳. 抚触护理配合耳道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结果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0): 126-129 . 百度学术
    23. 刘瑞荣. 俯卧位通气干预联合按摩抚触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22): 3663-3664 . 百度学术
    24. 李茸茸,张璐. 抚触联合游泳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20(08): 1351-1355 . 百度学术
    25. 刘萍,房艳荣. 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3): 176-178 . 百度学术
    26. 齐丽.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心理运动功能及智能发育的影响.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7): 146-147 . 百度学术
    27. 杨静. 抚触护理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价值研究.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16): 130+132 . 百度学术
    28. 房艳荣,刘萍.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及其预后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6): 177-179 . 百度学术
    29. 周田,董芳香. 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应用价值体会. 人人健康. 2020(12): 226 . 百度学术
    30. 杨月萍. 婴儿生长发育在抚触护理下的效果观察.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25): 161-162 . 百度学术
    31. 叶欢.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19): 192-193 . 百度学术
    32. 于丹丹. 抚触不同开始时间对新生儿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神经发育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0): 168-169 . 百度学术
    33. 陈新. 研究抚触联合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2020(21): 176-178 . 百度学术
    34. 李莲. 心理护理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青海医药杂志. 2020(06): 62-6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4
  • HTML全文浏览量:  95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3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2-21
  • 发布日期:  2020-11-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