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olistic informationalized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
-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互联网+”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系统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组建专业化的慢性伤口管理团队,搭建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比较系统应用前后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患者伤口愈合程度及患者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应用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模式后,患者伤口愈合程度高于应用前,满意度显著提高,医联体护理人员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高于应用前(P < 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系统的构建,可进一步优化慢性伤口诊疗流程,提高慢性伤口治愈率和护士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实现区域内慢性伤口的同质化管理。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holistic informationalized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 professional team of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was set up, and a platform of chronic wou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built. Before and after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the differences of nursing staff's ability to deal with chronic wounds, wound healing degree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model, patients′ wound healing degre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the ability of medical nursing staff to deal with chronic wound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P < 0.05).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holistic informationalized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cess of chronic wou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 it can improve the healing rate of chronic wounds, improve the nurses′ ability to deal with chronic wounds,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with medical care, and achieve the homogeneity management of chronic wound in the region.
-
Keywords:
- chronic wound /
- "Internet +" /
- wound management /
- informationize
-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间过长(> 4周),伤口不能正常自愈,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如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术后感染伤口、创伤性溃疡等[1-3]。慢性伤口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痛苦,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成为医疗纠纷和诉讼的主要来源[4-5]。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开发的健康管理软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文献显示,慢性伤口的研究[6-12]主要集中在慢性伤口患者的治疗方法、材料、干预措施及延续性护理等诸多方面,针对慢性伤口患者的系统性管理较为少见,且这些研究存在信息共享困难、失访率高等问题,未能体现慢性伤口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同质化管理。本研究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三级医院技术优势,强化与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专业协助,通过构建线上服务平台,整合线下服务载体,搭建慢性伤口护理网络平台,形成慢性伤口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有效途径,实现慢性伤口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12月慢性伤口患者78例,纳入标准: 诊断为以下伤口的患者如压力性损伤患者、糖尿病足、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动脉性溃疡、切口延迟愈合、放射性皮炎;患者及家属至少有1部智能手机,可熟练地操作并掌握软件的应用;居住于江苏省扬州市;年龄≥18周岁;照顾者愿意配合使用应用程序。排除标准:意识不清者,有视觉、听力及认知障碍者,不能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者;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有医疗纠纷尚未解决者;有严重的身体残疾或因疾病(如脑卒中等)原因生活无法自理者。从11家医联体成员单位中选取符合条件的20名护理人员从事伤口护理: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45周岁以下;热爱护理事业,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具有吃苦耐劳、不怕脏的精神;计算机能力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水平。
1.2 研究方法
通过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比较应用前后患者伤口愈合、患者满意度、医联体护士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系统是以满足慢性伤口患者临床需求为前提,以护士为主导,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为慢性伤口患者提供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包括院内慢性伤口患者管理平台及医联体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平台。
1.2.1 搭建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采用B/S作为系统架构,与OA办公系统集成,后台使用Oracle数据库,通过不同的登录界面进入不同的管理界面,包含院内慢性伤口患者管理平台、医联体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院内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时与HIS无缝连接,院外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建立临床数据中心。
1.2.2 院内慢性伤口患者管理平台组成及功能
该平台设置患者档案、通知公告、工作标准、伤口监测、友情链接等项目,将慢性伤口管理数据按标准化录入上传,医护人员对慢性伤口患者按照标准化建设进行有效处理与控制。该系统主要包括4个功能模块。
⑴伤口筛选登记模块。①伤口信息来源: 病区护理人员填写医院系统中护理表格《伤口观察记录表》。②筛选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动脉性溃疡、糖尿病足、切口延迟愈合、放射性皮炎。⑵护士会诊模块。提取出会诊者上传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病程、各种辅助检查报告等病历资料,以及拟会诊的科室或专家。接收方会诊平台端收到申请后对患者资料进行预览,到现场指导处理,结束后填写会诊处理意见。①一般伤口。系统提醒相关片区负责人到现场指导处理,处理结束后填写会诊单。②疑难复杂伤口。片区负责人申请,该病区伤口组成员发会诊单至伤口治疗师,伤口治疗师至现场处理,结束后填写会诊单。③若伤口需专科协助共同完成时,由伤口治疗师通知相关科室进行MDT联合会诊。⑶质量控制模块。①提醒功能。对病区慢性伤口管理员填写《慢性伤口观察记录表》的完整性、正确性系统进行自动提醒。系统抓取患者信息后,自动提醒片区慢性伤口治疗进行处理。②汇总查询功能。按照工作流程的节点,系统每月自动汇总患者信息,导出信息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诊断、伤口的性质、伤口的性状、伤口的转归、伤口换药的次数、患者的费用等。③统计分析功能。对院内慢性伤口患者发生率、愈合率、好转率指标进行统计,并与上一年度进行对比分析。
1.2.3 医联体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平台组成及功能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下的医联体分级诊疗入口,医联体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平台设置四个模块,分别是医护人员注册与登录模块、患者注册与登录模块、慢性伤口护理管理模块和慢性伤口广场模块。⑴医护人员注册与登录模块: 用户登录和注册模块显示在系统首页,用户登录后,本模块会根据用户所属的不同群体进入到不同的管理界面,护理人员登录后,进入患者档案管理界面。医护人员进入登录界面时,登录者在输入框内输入个人信息,如医院名称、姓名、工号、病区。⑵患者注册与登录模块: 患者注册登录后,可添加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为好友,就慢性伤口护理及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在线咨询,也可浏览健康教育内用,还可对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⑶慢性伤口护理管理模块: 慢性伤口护理管理模块共有4个子模块,分别是患者一般资料、慢性伤口档案、慢性伤口管理、护理随访系统,由护理人员进入使用。①患者一般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电话号码、患者的以往经历及治疗记录等。②慢性伤口档案: 包括有伤口愈合处理登记、照片收集、历史查询、信息归档等。③慢性伤口管理: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查询患者上传的健康日志、健康自测结果等; 同时包括有慢性伤口病情跟踪内容,主要是慢性伤口愈合情况记录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情况。④随访系统:该模块对护理人员开放,用于记录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服务过程。医务人员可在此模块上记录对患者的访视干预过程等情况。⑷慢性伤口广场模块包括知识讲堂、医疗资源和慢性伤口互助论坛3个子模块。①知识讲堂:该模块不设置査阅权限,各类用户均可浏览该部分内容,在平台首页直接展示内容和链接。该部分通过文字及图片等展示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本院伤口治疗师、国际造口治疗师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提供通俗易懂的相关疾病知识(伤口护理发展史、伤口基础知识与湿性愈合理论、伤口评估、测量和记录、感染伤口的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和预防、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外科常见伤口的护理、造口常见皮肤问题的护理、敷料的选择与应用、敷料的医学原理与灵活搭配、造口并发症的处理等内容,并定期进行理论、实践方面考核)。为提高可读性,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设立2个子模块,包括慢病伤口知识、用药常识。②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快速的医药信息索和查询,系统的数据资源是不断自我完善、累积的。③慢性伤口互助论坛:该模块中包含医联体成员互助论坛、专家咨询论坛,医联体成员单位可在此论坛中分享、交流伤口护理经验。注册用户可以浏览,发表和回复帖子; 管理员可以修改,锁定和删除帖子。专家咨询分论坛由专家解答用户的咨询,给出相应参考意见。
1.3 研究工具
1.3.1 患者压疮愈合程度评价
采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对患者局部伤口愈合程度进行评分。压疮愈合评价量表(PUSH)是由美国压疮顾问咨询委员会(NPUAP)提出,该量表包含面积、渗液量和组织类型3项条目, 0分表示愈合,总分17分,分数下降表示护理有效,总分升高为恶化,总分无变化为无效。
1.3.2 患者对慢性伤口护理服务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慢性伤口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表包括16个条目,每个条目有“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4个选项,通过问卷星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满意度=(很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3.3医联体护理人员伤口护理能力考核: 采用自制的医联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慢性伤口护理考核量表对医联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进行实景考核。根据成绩划分等级,优秀≥90分,合格>80~<90分,不合格≤8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系统应用前后患者PUSH评分比较
系统应用前后患者PUSH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系统应用前后患者PUSH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PUSH评分 实施前 实施后 对照组(n=72) 9.29±1.74 5.14±1.38 观察组(n=78) 10.55±1.81 4.05±1.49* PUSH: 压疮愈合评价量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2 系统应用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系统应用后满意度为96.90%, 高于应用前的88.9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培训前后护士理论及临床实践考核情况
系统应用前后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培训理论、临床实践考核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2。
表 2 培训前后护士理论及临床实践考核情况比较[n(%)]组别 理论考核情况 临床实践考核情况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对照组(n=20) 1(5.00) 10(50.00) 9(45.00) 1(5.00) 9(45.00) 10(50.00) 观察组(n=20) 7(35.00)* 12(60.00) 1(5.00) 8(40.00)* 12(60.00) 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基层护士外出学习机会少,院内缺乏培训师资,导致护士知识结构陈旧,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规范[13]。谢卓莉等[14]发现,基层医院很少举行伤口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基层护士对伤口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无法熟悉掌握,因此应重视对基层护士伤口护理专科培训,全面提高临床专科护理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慢性伤口护理中,使伤口护理资源外延共享最大化。基于“互联网+”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远程模式等信息技术,优化慢性伤口护理流程,以护士为主导,建立护士档案,根据其需求及能力设置相应培训课程,开展多途径、形式多样的系统化培训,为护士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利用网络技术把三级医院最新的护理理念、资讯、技术、知识快速、高效地传达到基层医院,使基层医院的护士能够就地共享三级医院完善的教育资源。
慢性伤口护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慢性伤口患者大多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参与换药,伤口治疗师大多集中于三级医院,使疑难伤口、偏远地区及条件不便者未能及时得到伤口治疗师的专业治疗。本研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全程信息化管理,促进优质护理资源到基层,基层护士及时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指导,有效提高患者慢性伤口治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够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减少来回路途奔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慢性伤口治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2个问题:基层医院卫生信息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参差不齐; 平台日常维护及系统更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也是研究者今后要关注的问题。
-
表 1 系统应用前后患者PUSH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PUSH评分 实施前 实施后 对照组(n=72) 9.29±1.74 5.14±1.38 观察组(n=78) 10.55±1.81 4.05±1.49* PUSH: 压疮愈合评价量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2 培训前后护士理论及临床实践考核情况比较[n(%)]
组别 理论考核情况 临床实践考核情况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对照组(n=20) 1(5.00) 10(50.00) 9(45.00) 1(5.00) 9(45.00) 10(50.00) 观察组(n=20) 7(35.00)* 12(60.00) 1(5.00) 8(40.00)* 12(60.00) 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
[1] 蒋琪霞, 刘玉秀, 李晓华, 等. 177例慢性伤口应用纳米银敷料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8): 932-93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5.08.008 [2] 严云华. 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的比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16): 78-79. 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6.038 [3] 胡爱玲, 郑美春, 李伟娟. 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 11-16. [4] Daniel B, Askan J. Presaaure ulcer: preven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 Am Fam Physician, 2008, 78(10): 1186-119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35067
[5] 赵彩均, 丁福. 现代网络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6, 30(9): 3079-30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HZ201625004.htm [6] 谢佩珠, 李燕如, 黎少芳, 等. 普外科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慢性伤口的应用效果[J]. 护理学报, 2015, 22(20): 12-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HL201520005.htm [7] 陈淼, 覃惠仪, 叶雪梅, 等.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慢性伤口病人自我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17, 31(22): 2728-2733. doi: 10.3969/j.issn.1009-6493.2017.22.011 [8] 付向阳, 郭春兰. 慢性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J]. 护理学报, 2010, 17(12A): 37-3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HL201023015.htm [9] 蔡秋妮, 卢伟锋, 黄小进, 等. 字体全血外敷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效果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5, 15(4): 271-2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GL201504019.htm [10] 何汶霞, 谭惠仪, 叶雪梅, 等. 伤口联络小组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3): 317-3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HL201403034.htm [11] 牟旭红, 吴慧群, 金逸, 等.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7, 15(29): 3701-3702. doi: 10.3969/j.issn.1674-4748.2017.29.048 [12] 许腊梅. 改良伤口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9): 1138-114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6.09.027 [13] 周建芳, 甘红霞, 杨志兰. 区域医联体内乡镇卫生院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11): 47-4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7.11.047 [14] 谢卓莉, 刘红梅, 吴杰敏. 某二级甲等中医院护士对伤口护理掌握情况调查[J]. 护理学报, 2014, 21(10): 41-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HL201410016.htm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兰巧斯,冯海丽,何明明,李发娟,梁榕,黄亚芬,黄惠桥,邓红菊. “互联网+”伤口造口管理团队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24(15): 2394-2396+2400 . 百度学术
2. 叶瑜. 信息化管理平台下同质化模式对结直肠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4(24): 92-96 . 百度学术
3. 盛丽敏,陈苏红,潘月芬,崔峰. 基于"互联网+护理"平台实施慢性伤口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04): 426-432 . 百度学术
4. 黄芳,沈萍,王英,方春辉. 基于“治未病”理念以医务人员为主导的伤口管理团队的构建与运行.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01): 46-47 . 百度学术
5. 申华,孙瑞姣,杨洋,白华. 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在难愈合创面居家护理服务中的实践. 临床研究. 2022(10): 185-188 . 百度学术
6. 董敏,殷学利,黄素群,李敏,毕科,罗成琴. 专科联盟内慢性伤口患者基层医院就诊体验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质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21(05): 62-64 . 百度学术
7. 刘萍,顾佳妮,汪荣,汤佳艳,姜丽萍. 伤口治疗师主导的医护团队合作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06): 1-4 . 百度学术
8. 谢间英,林倩君,黄柳齐,周美玲. 授权赋能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全科护理. 2021(20): 2790-2792 . 百度学术
9. 肖瑾. 互联网+协同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1): 265-268 . 百度学术
10. 徐娟,蒋琪霞,孔祥如. "互联网+护理"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4): 3348-3351 . 百度学术
11. 张晓,何瑛,张学群,蒋芩. 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慢性伤口处理和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06): 184-18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5
- HTML全文浏览量: 141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13